大食物观下如何看待饲草问题?农民种草的经济效益怎么样?
- 时间:
- 浏览:0
我国有耕地19.18亿亩主要种植粮、棉、油、糖、菜等人们生活必需的农作物而作为牛羊等养殖动物需要的饲草大家关注的还比较少但我国每年饲草的需求量达到1.2亿吨如果饲草有缺口将会降低牛羊的养殖效率如今粮食安全的弦绷得越来越紧在保障老百姓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如何正确看待饲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由伊利集团冠名播出的《三农三人谈》邀请了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英俊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饲草处处长黄庆生为大家做专业的解读
▲完整视频
《三农三人谈|大食物观下看饲草》
喂牛羊谷物
不如喂优质饲草生产效率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当中特别提到,要加快苜蓿等草业发展。怎样在保障粮食生产用地的前提下,更好地去统筹看待种粮和种草的问题呢?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饲草处处长黄庆生:
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要从大食物观的角度来看待种粮和种草的问题。
从整个需求来看,我们过去是以口粮为主的一种食物结构,而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口粮消费下降了。统计数据显示,现在每人每天的口粮是387克,比40年前下降了40%,而肉、蛋、奶、水产品这些动物产品的消费,每天每人是210多克,比40年前多了4倍。
大家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未来吃的动物产品肯定会越来越多。发展养殖业需要饲料、饲草,这种需求增量是刚性的,所以应该用系统的观念来看待种粮和种草。而到底种粮合适还是种草合适,更需要统筹看待。
耕地是有限的资源,过去的一些研究表明,如果用同样的耕地种草、种粮,种草喂牛、羊等草食的家畜,生产效率会更高,因为它能产出更多的牛羊类产品。如果拿玉米或者谷物粮食来喂牛羊,它的生产效率不如拿优质饲草来喂。所以未来发展农业生产,要从原来传统的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方向来转变。
现在,种出来的玉米大部分都会被动物吃掉。如果把玉米全收青贮,把秸秆和玉米棒子一起收起来,在它青的时候做加工处理,它的生产效率会比收玉米棒子提高三分之一。
我们怎么看待“种草等于种粮”?
从某个角度来看,种草就等于种粮。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英俊:
以前好多人都讲,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种草来生产肉和奶,随后被人类食用,对于人类健康而言,粮食谷物和草是同等重要的,只不过一个是直接采食,另外一个是通过转化后被人类食用。
我国每年产2.7亿吨玉米,其中1.8亿吨的玉米都被家畜采食了。如果这1.8亿吨是草,再转化成肉、奶,这个时候草和粮食是可以划等号的。但是,种草所产出的营养价值、土地产出,要比种粮食高。比如说,玉米亩产400公斤到500多公斤,包括小麦、水稻差不多也是这个产量,但如果用来产饲草,可能就是800公斤到1000公斤。从蛋白质来讲,一亩地用来种大豆可以产100公斤蛋白质,而如果用来种苜蓿,却可以产200公斤蛋白质。
粮食作物跟草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都是植物。但是,粮食作物的产出只是收了植物的籽实部分。其实,50%到75%的光合作用产物会分配到茎和叶,籽实的产量只占光合产物的25%到50%。如果收全株,就相当于把100%的光合产物都收获。
有没有实际应用的案例呢?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饲草处处长黄庆生:
2015年以来,我国一直在推行粮改饲的政策,重点是把原来的籽粒利用向全株利用转变。这个政策在北方的农牧交错带,十七个省份实施。
2022年,粮改饲推行了2260万亩,收了6420万吨饲草,这里面有全株青贮玉米、苜蓿,还有燕麦草等优质饲草。如果把这6420万吨的饲草用在牛羊养殖里面,可以减少精饲料,比如玉米、豆粕的消耗可以减少1200万吨。这1200万吨的精饲料,需要用3000万亩以上的耕地才能产出,而我们只用了2260万亩耕地,节约大概700多万亩耕地。节省了耕地的消耗,提高效率三分之一,土地的营养物质产出更高。
举例来说,青贮玉米如果只收籽粒,它的蛋白质含量是8%,一亩地能产400公斤,那就只有30多公斤的蛋白质。而如果把它的茎、叶、秆等全株都收起来做青贮,尽管蛋白质含量也是8%,但由于全株利用,就可以收1100公斤。
到2025年,我国每年饲草供应量要达到9800万吨以上
耕地拿来种粮食,人和家畜都能吃。而用来种饲草只能喂牛羊,一旦草种多了或者卖不出去,怎么办?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饲草处处长黄庆生:
其实,这个问题在推行政策和鼓励种草的时候是考虑到的。首先,种什么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我们做过一个测算,去年牛羊肉和牛奶的产量接近5000万吨,用科学的饲料配方、配比来看,实际对优质饲草的需求量大概是1.2亿吨,而现在国内的产出不到8000万吨,实际缺口有4000多万吨以上。如果再拿出一些边际土地发展种草,能产出2000多万吨,但还是有缺口。去年发布的《“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如果不大力发展饲草,到2025年,牛羊养殖对优质饲草需求的缺口,将会达到6600万吨以上。
规划里面提到,到2025年,要达到9800万吨以上优质饲草的供应量。再增加2000多万吨的供应量,至少能保持现在的供应缺口不扩大,有条件的话越多越好。从数据上来看,再继续发展种下去,还是有消费空间、有市场的,不存在种出来销不出去的情况。
我们最紧缺的优质牧草是苜蓿
目前,最需要、最紧缺的牧草优质品种是什么?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英俊:
现在最紧缺的还是苜蓿,主要因为它提供的是蛋白质。青贮玉米主要提供的是能量,而实际上畜牧业最缺乏的是蛋白质。我国进口那么多大豆,一部分是因为需要大豆的油,而另一部分从畜牧业的角度来讲,主要是为了蛋白质的获取。我国过去10年所登记的苜蓿品种不超过100个,全部的牧草或者优质饲草品种可能只有400多个,而美国每年所登记或审定的苜蓿新品种在50个到60个。所以和国外相比,在品种这方面的差距比较大,亩产量可能也要低一些,还需要去努力。
青贮玉米实际上也比较缺,因为以前我国的玉米主要是用作粮食生产,而青贮玉米是用它的全株,不仅要考虑籽实的产量,还要考虑茎叶的产量。所以,和原来玉米的育种方向是不太一样的,并且过去在这方面的积累也比较少,青贮玉米的品种也比较缺乏。
饲用燕麦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以前的燕麦主要是生产燕麦片,饲用燕麦的品种实际上也比较缺乏。
苜蓿草市场供不应求
2022年价格达到“天花板”
在目前的实际生产过程中,牧草的种植、研发,还有市场情况怎么样?为此,我们连线了甘肃亚盛田园牧歌草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兆军。
甘肃亚盛田园牧歌草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兆军:
我们种植了三分之二的苜蓿,三分之一的青贮玉米、燕麦,大概有30万亩,主要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宁夏贺兰,还有就是甘肃种得比较多一些。内蒙古主要种在退化的草原上,甘肃主要是改良的盐碱地或者是沙地。2022年苜蓿草的价格是种植以来最高的一年,一个是国内需求增加,再一个是进口草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苜蓿有“牧草之王”的美誉,是奶牛饲喂当中不可或缺的粗饲料,它不但能够提高原料奶的乳蛋白率,还能提高它的乳脂率,蛋白质能够达到3.0g/100g和3.5g/100g以上的国际标准。如果苜蓿草不食用,可能达不到这个效果。
苜蓿草不能被替代。奶牛的饲喂有精饲料、粗饲料。饲喂奶牛时,粗饲料占比越大,成本越低。国内现在粗饲料的占比可能还达不到50%,养殖成本高是重要原因。
我们目前主要种植的是进口种子,国内的品种以前也种过,但在产量、经济效益、营养价值跟进口的没有办法比。近两年,国产的一些种子,我们也在试验阶段,等通过试验以后看能不能大面积推广。今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跟我们进行了合作,希望今后在国产品种上有一个突破。
在牛羊养殖里,粗饲料的占比应该达到60%以上才比较科学。
我国的苜蓿品种
种子少、价格贵
接下来在研发方面,苜蓿品种需要有哪些突破呢?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英俊:
现在的品种和国外在产量、品质上是有一些差距的。产量上的差距,主要是源于以前苜蓿育种的方向首先是抗逆,在盐碱地上种植。在北方,存在越冬的问题,因为它是多年生植物。而北方的越冬条件与加拿大、美国不太一样,一些越冬品种到我们这儿来越不了冬。在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很多企业引种了国外品种,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
尽管我们的品种可以越冬,但企业用得少。因为种子生产需要地,种子量跟不上,所以国产种子比国外的种子要贵很多,国外的种子价格是我们种子价格的三分之一,作为企业要考虑成本,就会选择用国外的种子。其实,苜蓿不像农作物收籽实产量高,苜蓿的产量高只是因为它的再生能力强,它要割三到四茬。国外的育种目标是第三茬、第四茬的生长速度,跟第一茬、第二茬要同步。但是,我们国家大部分的品种是第一茬、第二茬割完之后,第三茬、第四茬再生长得很慢。其实,目前中苜系列、甘农系列有一些品种已经达到这个水平了,但因为没有地去扩繁种子,导致种子价格很高,企业用不起。
苜蓿会不会与粮争地?
种苜蓿都用的什么地?
现在19.18亿亩耕地主要是种粮,如果发展种草会不会产生与粮争地的问题?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饲草处处长黄庆生:
要想种出好草来,最好用好地。我们国家土地资源是有限的,种了粮就不能种草,种了草就不能种粮。但现在还有一些空间,比如至少有1亿多亩的盐碱地,现在种不了太多东西,我们可以拿来种草。盐碱地发展种植粮食作物,可能产量很低。种草有一个好处,只要播种下去,它哪怕是长出来一寸,都是一个产出。而粮食作物不一样,如果没有籽实,是空包,那它就没用。种草的话,只要长出一寸草来,就有一寸的利用价值。所以,未来盐碱地开发的重点方向还是要种草,种出生物量来。
还有一部分是降水量不高的地,本就不适宜种粮食,可以把这些低产的地进行改良,种一些草或者改变种植方式。其实在种草和种玉米的时候,也有复合种植的模式。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英俊:
复合种植之后,首先土地的产出比原来增加了30%到50%。整个生物的产量会增加,青贮玉米的品质会提高,苜蓿还不减产,整个效益是比较高的。小麦、玉米这两个作物,一年的收入是每公顷19000元,我们是每公顷21000元。
另外,低产田可以种苜蓿这些优质饲草,不会影响粮食的产量,反倒种上两三年之后,粮食产量可能由原来的100公斤增到200公斤。后面的增产,完全可以把牧草占用的这三五年的损失给补回来。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饲草处处长黄庆生:
另外,还有一部分地是季节性闲田,可以把这些季节性闲田给开发起来。比如,在长江流域的一些地方会有冬闲田,可以拿来种黑麦草等一年生作物,周期很短,60天到80天就可以全收了。哪怕有收不了的,翻到地里它也是绿肥。所以,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把季节性闲田发展起来,增加土地的整体产出效率,这也可以解决种草和种粮争地的争议问题。
我们发现,苜蓿这些品种在盐碱地种植的过程中,能改变土壤的属性,能够把盐碱地慢慢改良变成良田。未来盐碱地通过种草,慢慢变成高质量土地,也为将来耕地资源的拓展提供了后续储备。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英俊:
①苜蓿的根系长到一年到两年之后,就可以钻到地下1.5米到2米深。对于打破犁底层、改良农田上下层水的通透性,有很大的作用。
②苜蓿固氮,如果种五年,平均下来每年的固氮量可以达到每公顷100公斤。两年之内,不施任何氮肥的产量,跟施肥的产量是一样的,改土的效果也非常好。这对于地下水、土壤的改良,包括氮肥的固定、氮素流失的控制都很有好处。
农民种草的经济效益
每亩每年可达1000多元
把种粮改成种草,哪怕是套种草,农民能不能接受?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英俊:
在宁夏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老百姓认为地种是的玉米,草是捎带收获的,这并不影响。而且,对玉米田的改良,包括产量的保值都有效果。
如果一亩地能产一吨,苜蓿现在是一吨2900元到3000元,成本差不多是50%。
国家对饲草产业
有哪些具体政策支持?
目前,国家对于饲草产业有哪些具体的支持政策?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饲草处处长黄庆生: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饲草产业。从这两年开始,有几个关键的政策。
①优质苜蓿发展行动。支持各地建设一些高产优质苜蓿的示范基地,这是苜蓿专门的一个政策。
②粮改饲政策。这个政策2015年开始实施,每年都有不少中央资金投入,补助饲草收储和利用的主体,对收储青贮玉米、苜蓿、燕麦、黑麦草等优质饲草品种的收储利用主体进行补贴。
③肉牛、肉羊的增量提质行动。主要是支持南方地区发展肉牛、肉羊养殖的主体开展饲草种植,就近就地建设饲草基地,发展牛羊养殖业。
④在牧区和半牧区实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支持牧区、半牧区的农牧民建设高标准牧场,建设稳产、高产的牧草基地。这样的话,能够把整个草食畜牧业提质提效。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英俊:
虽然国家给补贴、有政策,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保证这是家畜的口粮田,很难保证他的权益。所以,希望把牛场等大型养殖场周边一定的土地量种植优质饲草,并确认为是家畜的口粮田。生产补助应该在当地周边用到的这些地,不管它的产量多少。
在大食物观下种饲草
其实就是种粮食
相关的科学研究也表明
同样的水土资源
如果生产优质牧草
可以收获和谷物相当的能量
蛋白质则是谷物的2到4倍
所以
要认识到牧草对于节粮增效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未来
优化大食物安全观下的土地等
要素配置
对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实现粮草融合共赢发展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记者|李媛媛
摄像丨梁贵权、齐文明、徐豫
编辑、视频剪辑|杨虹
海报|贺臣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农视网”